各位車長們,
你知道國軍的裝甲部隊曾經在陌生的土地上重創敵軍嗎?如果不知道的話,那就快來看看這篇故事,了解國軍裝甲部隊如何於二次大戰期間揚威緬北叢林!
瓦魯班戰役:國軍戰車虎賁威揚
駐印軍戰車營成立之背景
民國 31(1942)年上半年,國軍為維持中華民國經緬甸出海之國際交通線,特編成中國遠征軍,在日軍侵攻緬甸時入緬遠征,與大英國協部隊聯盟作戰,保衛緬甸。惟此時英國人早已決心放棄緬甸,集中全力拱衛大英帝國在東方的明珠印度,故在緬的英國部隊戰志缺缺,以致第一次入緬遠征失利。被蔣委員長派赴緬甸指揮之中國戰區參謀長美軍史迪威將軍(General Josef Stilwell),帶著遠征軍司令長官部以及第 5 軍新編第 22 師、第 6 軍新編第 38 師兩部退入印度。
進入印度後的史迪威,對於反攻緬甸一事念茲在茲,由於其擁有全權分配美國租借物資之至高權力,史迪威在徵得華府與重慶的同意後,將赴印度的新 22 師(廖耀湘)以及新 38 師(孫立人),合編成新編第 1 軍(鄭洞國),由美國提供軍械裝備,英國提供被服給養,在印度蘭伽開設訓練中心,並由美軍派遣教官訓練這支國軍在印部隊。這就是中國駐印軍(Chinese Army in India)之創始,該部將在訓練完成後,等待時機來臨,由印度反攻緬北,打通中印公路。
為了要培育國軍機械化方面的幹部與專業人員,機械化學校教育長徐庭瑤將軍特向蔣委員長建議,在印度蘭伽成立戰車訓練班,接受美軍裝備與訓練,為國軍的現代化奠下基礎。此亦受到重慶方面與史迪威的接納,遂同在印度蘭伽,成立美國陸軍裝甲兵駐印戰車學校,我方配合美方的措施,成立「中華民國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以對我方人員進行管理。駐印戰車學校原訂應組訓國軍裝甲兵 6 個營,但由於車輛裝備到達的延遲,最後僅編實了獨立戰車第 1、第 2 營兩個營,其中僅有戰 1 營投入實戰。完成戰備的戰 1、2 營,統由駐印軍總指揮部戰車指揮官美軍布朗上校(Colonel Rothwell H. Brown)節制。
駐印軍獨立戰車第1營,成立於民國 32 年 7 月,營長為趙振宇上校,副營長為趙志華少校。該營一直到同年 12 月底,接收了美方所撥交的各式車輛後,始告正式完成戰備。總計戰 1 營共有 M3A3 司徒亞特輕戰車(M3A3 Stuart)56 輛,以及預備戰車 17 輛、CCKW2 1/2 噸載重車百餘輛,以及 3/4 噸、1/4 噸指揮車數十輛。戰車第 1 營編制有營部暨營部連 1,戰車連 3,補給連、衛生隊等單位。戰車營之主戰兵力為 3 個戰車連,每連下轄 3 個排,各排有戰車 5 輛,合連部兩輛車,全連共有 M3A3 輕戰車 17 輛。在接收了戰車與各式車輛以後,戰 1 營人員在美軍重車(戰車)保修第 527 連(527th ordnance company (heavy maintenance)(tank))先遣之 44 名人員的教練指導下,盡速完成車輛之機械訓練。
由美國本土運送到 CBI 戰區之租借軍品物資,要走大西洋,過好望角,經印度洋長途跋涉始能抵達印度加爾各答。這是美國租借的 M3A3 司徒亞特輕戰車,甫自加爾各答海港下卸,暫放停放在集結區等待輸送。該批 M3A3 應就是供給中國駐印軍戰車第1營的車輛。(NARA)
史迪威派遣駐印軍反攻緬北
民國 32 年 10 月,史迪威見到駐印軍各部訓練已告一段落,決心派遣新編第 38 師一個團進入緬北胡康河谷叢林,以掩護美中工兵修築中印公路,此乃其反攻緬北之先聲。然而由於總指揮部之情報判斷錯誤,對於敵情估計過低,以致迫使先期投入的駐印軍各部陷入苦戰,不得不逐次增兵,最後一整個新編第38師都提前進入戰場。此時在緬甸日軍共有 6 個師團強的兵力,在緬北則是第 18 師團(田中新一中將)的兩個聯隊附師團砲兵的支援。在這種情形之下,逐次投入的新38 師,在于邦(Yubong Ga)、泰伯家(Taihpa Ga)等地與日軍進行激戰,甚至原在計畫兵力以外的新編第 22 師,亦投入一個團於大洛(Taro)平原,才將當面日軍逐退。
在看到了緬北戰事進展緩慢,以及日軍第 18 師團主力已經出現這個事實,史迪威決心繼新 1 軍的兩個師外,繼續投入新銳兵力,以殲滅日軍第 18 師團主力第 55、第 56 聯隊。史迪威將動用的新銳部隊,一支是由美軍准將麥利爾(Brigadier Frank Merrill)所指揮的第 5307 支隊,這是美軍專為進行叢林遠程滲透任務的特戰部隊;另一支即是甫接受基本車輛教練的駐印軍獨立戰車第 1 營。
駐印軍反攻緬北,等於是進入了一座大原始叢林作戰,該區半年處在雨季中,缺乏道路,增加了駐印軍反攻緬北作戰的困難。圖示駐印軍官兵乘坐 1/4 噸指揮車在叢林中奮力前進的實景。(NARA)
戰 1 營的人員於 32 年 12 月底接到出動的命令,所有人員乘火車前往加爾各答接裝,然後全營車輛將穿越甫修築的中印公路段,以進入緬北戰場。這是一段極富挑戰的路程,不單是蜿蜒於叢山中的公路才剛開通,路基尚未壓實,而戰 1 營的戰車人員也才完成基礎的車輛教練,現在就要立即駕駛戰車通過這種高難度的山地路況,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所幸在營部幕僚人員的縝密策畫下,還有美軍保修 527 連 44 名專業人員的密切協助,戰 1 營僅以損失了一輛 M3A3 的代價,完成了艱辛的山地行軍任務,全營於民國33年1月抵達新平洋(Shingbwiyang),營將在這裡待命投入。
這個時候,史迪威正在策畫孟關/瓦魯班會戰,他預備動用新編第 22 師(廖耀湘)兩個團行正面攻擊,向孟關(Mainkwang)之敵壓迫,另派遣美軍第 5307 支隊行遠距敵後迂迴,該支隊將由新 38 師(孫立人)113 團支援,待兩部進抵瓦魯班(Walawbum)地區後,即在此設置阻塞線。一旦日軍第 55、56 聯隊遭新 22 師驅趕至此,駐印軍各部即可包圍殲滅第 18 師團於瓦魯班地區。
駐印軍戰車營在駐印戰車學校受訓時間短促,即於1943年12月底奉史迪威命令投入緬北戰場。為了補中方戰車人員在機械訓練上未能完備的可能弱點,故編入 44 名美軍保修單位人員於戰一營,協助國軍戰車兵照料戰車。圖示一輛渡過小溪的 M3A3,上面的乘員明顯為美國大兵。(NARA)
戰 1 營戰步特遣隊出動
為了使正面新 22 師的兩個團攻擊順利,史迪威賦予戰車第 1 營對孟關日軍戰線右翼行戰術迂迴的重要任務。3 月 3 日,鑒於美軍 5307 支隊已進抵瓦魯班,戰車第 1 營即行自泰伯家地區躍出。該營配屬新 22 師步 66 團第 1 營,編組成強大的戰步特遣隊,除營所有之 56 輛 M3A3 輕戰車,補給連所屬百餘輛 CCKW 2 1/2T 卡車,結合 3/4 噸、1/4 噸指揮車,合約 248 輛各式車輛,其聲勢之浩大,誠為國軍裝甲兵史上之首次。
本次叢林進軍,由於地形因素阻礙,初期的推進甚為緩慢。先是車隊出發後不久,日軍使用放火焚燒叢草的手段,企圖阻礙戰 1 營的推進;中午戰 1 營推進至三罵卡(Tsama Ga)一帶時,即遭遇敵情狀況,而日軍越來越猛烈的火砲轟擊,對機械化戰車縱隊造成極大的困擾。3 月 3 日午後,戰 1 營戰步支隊所有車隊幾乎完全壟罩在猛烈敵火下,不但造成中美官兵的傷亡,還讓數多戰車受到損傷。總計沿途共約 17 輛戰車受損停擺,不過受損車輛均於隔日為補給連保修組修復,而得重新投入戰鬥。
駐印軍戰車第 1 營的投入,實出日軍 18 師團高層預料之外,使用一個營級裝甲部隊於叢林地形中,超出一般正規戰術思維,以致對日軍造成了不小的戰術奇襲效果,一時間無法有效應對。是以戰 1 營戰步特遣隊,順利的排除了當面日軍的抵抗,進抵了瓦魯班面前那宇河畔的寧庫卡(Ninghku Ga),而這個時候,新 22 師還在孟關與日軍鏖戰不休。
駐印軍戰車第 1 營在卡盟大道上運動中的戰車縱隊,卡盟大道為緬北叢林的主要公路。圖中兩名國軍戰車兵持著 M1 湯普森衝鋒槍,後面的 M3A3 為戰車第 1 連第 12 號車。注意戰 1 營戰車第 1 連的菱形符號。其他各連依序是戰2連圓形符號、戰 3 連方形符號;戰車營營部為三角形。(NARA)
在瓦魯班方面,先是美軍 5307 支隊在抵達瓦魯班地區後,即派遣一個營按照計畫封鎖叢林中的公路幹道,主力則前往南樸河右岸的高地佔領陣地。第 5307 支隊隨即遭到日軍猛烈圍攻,美軍蒙受頗重之損失,彈藥消耗劇烈,最後不支而退出了瓦魯班戰場,將地位交代予甫抵達的新 38 師第 113 團。而新 22 師亦在孟關一帶廣大叢林地帶與日軍交戰,戰局呈現膠著。僅只有推進至那宇河畔的戰車第 1 營,正立於攻擊瓦魯班的有利地位,於是營長趙振宇上校徵得戰車指揮官布朗上校的同意,決心於 3 月 8 日以全營之力向瓦魯班出擊。
戰 1 營掃蕩瓦魯班
戰 1 營營長趙振宇上校對瓦魯班的攻擊計畫相當放膽。戰 1 營預備以戰 1、2 連在副營長趙志華少校率領下,由北面尤格卡(Yuga Ga)渡過那宇河,向瓦魯班推進,這路攻擊僅僅是執行助攻任務。主攻將由西面發起,以戰 3 連擔任攻擊主力,該連將在步兵一營支援下,由昆年卡(Kumnyen Ga)強行渡河,循卡盟(Kamain)公路直驅瓦魯班核心地區。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部署,在主攻方面僅以一個戰車連擔任攻擊任務,而以較大的兵力在北面執行助攻,吸引日軍注意,事後證明確實是大出日軍高層意料之外,對日軍造成了絕對的奇襲效果。
8 日中午,先是執行助攻任務的戰 1、戰 2 連先行出發,自尤格卡由北面進入。下午 3 時,戰車第 3 連按照計畫展開敵前強渡。步兵先行過河佔領了渡河點,然後戰車即在工兵的輔助下依序徒涉過河。戰 3 連立刻攻入了瓦魯班外圍防線,惜原預定支援戰車的步兵未能跟上,致使戰 3 連獨立推進。經一路苦戰,我軍戰車不斷排除日軍戰防砲、戰車肉搏兵的阻礙,儘管蒙受了若干損失,終於迫近瓦魯班核心陣地。此時由北面執行佯攻的戰 1、2 連開到,戰 1 營 3 個連的戰車開始在這片狹小的叢林間空地縱橫掃蕩,日軍潰不成軍,死傷甚重,殘餘四處逃散,狀極狼狽。
在叢林中狹小的間隙中戰鬥前進的駐印軍戰車營M3A3輕戰車。按照正規戰術原則,裝甲部隊並不適宜在叢林中作戰。此次戰1營一整個營投入於緬北叢林戰場,確實出乎日軍指揮高層意料,也就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奇襲效果。本次瓦魯班大捷,除了國軍裝甲兵的勇敢善戰,我軍此種出乎常理的作法,也是獲勝的主因之一。(老戰友)
至這天終昏前,瓦魯班日軍確定已經潰散,退出了戰場,戰1營算是取得了本次戰鬥的勝利。惟戰 3 連受損戰車頗多,而各車經此激戰,油彈消耗頗大,趙營長審度當下情勢,即命令戰 1、戰 2 連仍由趙副營長指揮開返防區;然後抽調步兵一連,伴隨戰 3 連停留在戰場上,掩護受損的戰車,等待明日天亮後,再在友軍步兵有力部隊支援下,重新進入瓦魯班完成清掃戰場動作。這天夜裡,日軍殘部向停留在瓦魯班戰場上的戰 3 連與步兵連發動數度反攻,戰況頗為激烈,最後日軍仍在我戰步協同下,遭我熾烈火力打擊而敗退。駐印軍戰車指揮官布朗上校,對於趙營長將戰車與步兵一連留置於戰場上過夜的決心相當不滿,兩人曾為此發生極大的爭執,所幸戰車與步兵均無大損失。
3 月 9 日天亮後,戰車第 1 營與友軍新 22 師部隊,以及 38 師 113 團陸續進入瓦魯班,宣告瓦魯班確實為我所佔領。在清掃戰場的過程中,我軍人員擄獲極眾,不但各項戰利品多到隨意堆放,更發現日軍 18 師團的命令文件與文書繁多;而所有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找到了日軍第 18 師團關防。日軍關防落入我軍手中,始證實戰車第 1 營昨日瓦魯班這一戰,事實上是衝破了日軍第 18 師團司令部。第 18 師團經此打擊,已無力再戰,其殘部經由叢林中之秘徑連夜撤出,我軍遂贏得孟關/瓦魯班會戰之勝利。
駐印軍獨立戰車第 1 營,甫於去年 10 月受領車輛裝備,開始接受美籍教官之車輛教練,12 月即在史迪威命令下投入緬北戰場,在訓練尚未完全充足的情形下即接受實戰洗禮,猶能創下瓦魯班大捷之戰果,為國軍裝甲兵建軍史寫下了輝煌之一頁,更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少有的裝甲兵叢林困難地形戰鬥而能殲敵致勝的經典戰例。為了彰顯裝甲兵先賢緬北的功績,特將戰車第1營出動投入實戰之首日之 3 月 3 日,訂為中華民國國軍裝甲兵節。
各位讀者們!你要親身體驗有如瓦魯班戰役的勝仗嗎?那就快來這裡試試!還沒加入《戰車世界》嗎?那就先來註冊帳號!戰車未動,補給先行!不要忘記來加值商店逛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