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您正在以舊網站格式來檢視消息項。在一些瀏覽器版本中可能會有顯示上的問題。

關閉

巴巴羅莎作戰 - 史上最大的陸上戰役

各位車長們,

  今天是巴巴羅莎作戰的 75 周年紀念日,快來和我們一起回顧這場史上最大的陸上戰役吧!

 

巴巴羅莎作戰 - 史上最大的陸上戰役

  1941622日凌晨3:15,納粹德國東線百萬大軍,越過波蘇邊境,入侵蘇聯,史上最大的陸上戰役與焉展開。代字為「巴巴羅莎」(Barbarossa)的侵蘇作戰,德國國防軍動用了 個集團軍(Heeresgruppe),共 110 個步兵師、15 又 1/4 個摩托化步兵師,以及 19 個裝甲師。這 19 個裝甲師將是全般攻勢的主力,經過了西方戰役的戰火洗禮,德國裝甲部隊對於實施「閃擊」已經是得心應手,現在面對著歐俄廣闊的大平原,此正是其施展快速機動的良好舞臺。


德軍裝甲兵第 師之戰車/機械化車輛縱隊,在閃擊過程中於俄羅境內道路上進行暫時停歇。縱隊中的戰車為德軍 III 號戰車 型,裝備 3.7cm 戰車砲。旁側的是德軍1噸級半履帶牽引車 Sd.Kfz.10

  這 19 個裝甲師,除兩個做為陸總部預備隊,其餘將分別配屬於 個裝甲兵團(Panzergruppe),其分別是:

  • 裝甲第 兵團,司令為馮克萊斯特上將(General Oberst von Kleist),隸屬南方集團軍
  • 裝甲第 兵團,司令為古德林上將(General Obert Guderian),隸屬中央集團軍
  • 裝甲第 兵團,司令為霍特上將(General Obert Hoth),隸屬中央集團軍
  • 裝甲第 兵團,司令為霍普納上將(General Obert Hoepner),隸屬南方集團軍

  根據德國國防軍統帥部(OKW)的書面資料,巴巴羅莎作戰前夕,德國陸軍總共有各式戰車 5639 輛,其中預備投入於巴巴羅莎作戰的戰車則約 3300 輛,其詳細狀況為:

  • 總數 877 輛的 號戰車,將有 180 輛參加作戰;
  • 總數 1072 輛的 II 號戰車,將有 746 輛參加作戰;
  • 總數 187 輛 35t 輕戰車,參加作戰的數量待考;
  • 總數 772 輛的 38t 輕戰車,將有 754 輛參加作戰;
  • 總數 1440 輛的 III 號戰車,將有 965 輛參加作戰;
  • 總數 517 輛的 IV 號戰車,將有 439 輛參加作戰。

  此外,還有 250 輛左右的突擊砲(Sturmgeschütz),將以直屬獨立營(Selbständige Abteilung)的姿態參加巴巴羅莎作戰。


一輛 IV 號戰車 型於駐止地進行整備,IV 號戰車此時裝備短砲身的 7.5cm 戰車砲,任務為火力支援,並非以反裝甲為主要著眼。

  從以上德軍戰車的數量結構可以看出,35t38t 輕戰車,以及III號戰車將成為德國裝甲師的主戰車。捷克製的 35t38t 輕戰車,裝備著 3.7cm 戰車砲,已具備初級的反裝甲能力;而III號戰車在經過了西方戰役的戰火洗禮,發現原先的 3.7cm 戰車砲威力不足,便全面換裝 5cm 戰車砲。只是最初希特勒指示新出廠的 III 號戰車 型應裝備 5cm KwK L/60 戰車砲,但是德國陸軍軍備局(Waffenamt)卻擅自改裝 5cm KwK L/42 戰車砲,爾後希特勒發現了這個事實時,不覺勃然大怒!至19417月時,德國陸軍所有的 III 號戰車中,有 1,174 輛 III 號戰車已經換裝 5cm 戰車砲,但仍有 327 輛 III 號戰車裝備 3.7cm 戰車砲。

  巴巴羅莎作戰當時,德軍裝甲部隊中的 IV 號戰車仍然擔任著支援性的戰鬥車種,提供 III 號戰車火力支援的功能,故 IV 號戰車雖裝備著 7.5cm 戰車砲,惟其倍徑僅為 24 倍(L/24),砲管極短,故其彈道過於彎曲,以致無法執行有效的反裝甲作戰;只有在發射錐孔裝藥時,才具有適度的反裝甲能力。

  相對德軍而言,蘇聯紅軍在德蘇開戰時擁有共約 23,000 輛各式戰車,其中面對著德軍入侵正面的西部軍區共有 10,000 輛各式戰車。蘇聯紅軍雖然在數量上佔有相當的優勢,但是這其中大部分為輕裝迅捷的輕戰車如 T-26BT 型戰車,二次大戰中名聲顯赫的 T-34 中戰車,以及 KV-1 重戰車,此時期僅只有少數,並無法發揮重大的戰術效果。而紅軍另開發有兩款超重型戰車,亦即 T-28T-35 多砲塔戰車,這是在當時曾一度流行的「陸上戰艦」的重型戰車。

 巴巴羅莎作戰展開以後,德軍東線 個集團軍下的裝甲兵團,開始朝向其所賦予的作戰目標突進。北方集團軍之裝甲第 兵團朝向列寧格勒突進;南方集團軍之裝甲第 兵團向烏克蘭突進。中央集團軍的裝甲第 2、第 兵團,則以明斯克-莫斯科公路為主軸,分居南北翼,向莫斯科的方向疾進。東方戰役時期,德國裝甲兵團仍然擔任發展包圍翼的重要任務,以實施德國陸軍傳統的包圍殲滅會戰。裝甲部隊在完成突破敵陣線後,即展開快速的大縱深敵後突進,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優勢,向後方所指定的戰役目標疾進,一旦南北兩支裝甲矛頭會師後,即完成了包圍翼的初步閉鎖。


蘇軍 T-35T 多砲塔重戰車與一輛 T-26 1938年型輕戰車為乘員所放棄,後被德軍推至路旁,以免妨礙公路的通暢。這兩款戰車的失利,代表蘇聯紅軍裝甲哲學運用上的失敗。

  由於擁有兩支裝甲大部隊之利,中央集團軍在8月上旬以前,就打了兩場規模完整的包圍殲滅會戰,創下了驚人的戰果,第一場是比亞利斯托克/明斯克雙重會戰(Bialystok-Minsk Doppelschlacht),將紅軍 個軍團共 32 個步兵師、個戰車旅、個機械化旅一舉包圍,一共俘獲紅軍 287,704 人,2,585 輛各式戰車、1,149 門大砲、245 架戰機落入德軍手中。接下來的斯摩凌斯克會戰(Schlacht um Smolensk),一共 309,110 名紅軍成為俘虜,共 3,205 輛戰車、3,000 門大砲被德軍擄獲。斯摩凌斯克會戰結束後,中央集團軍到莫斯科之路,已經走完了三分之二了!

  東戰場上的特殊形式,讓德國裝甲部隊在巴巴羅莎作戰中的行動以在廣闊的原野上做戰術行軍為多。戰鬥通常僅只發生在突破敵陣階段,等到深入敵後之後,就是無止境的快速行進。德國裝甲師依照任務、敵情、地情而編組成兵力不等的戰鬥群,以戰車部隊為核心,配合必要的步兵、砲兵、工兵等支援兵種,帶上數日之彈藥給養,在單一的指揮官指揮下遂行獨立作戰,此等中小型戰鬥群的遠程奔襲作戰,其執行時之勇猛大膽,直可媲美軍史上驃騎兵的戰例。


德軍檢視遭放棄在戰場上的 T-34 1941年式中戰車。T-34 諸多創新的設計,讓其性能超越同時期各國主戰車,例如傾斜裝甲的運用,高功率的柴油引擎、寬大的履帶等等。

  東戰場上所爆發的戰車會戰,德軍裝甲部隊以優越的裝甲兵作戰準則、卓越的戰術與訓練,以及在西方戰役所累積的豐富作戰經驗而能宰制戰場。德軍裝甲部隊在本時期所遭遇者,大多為蘇軍輕快的輕戰車,如623日在中央集團軍地境之科布林(Kobryn),古德林的裝甲第 兵團第 XXIV 摩托化軍(裝 師、裝 師)便在此與紅軍摩托化第 XIV 軍遭遇,爆發了東戰場上第一場戰車會戰,德軍 III 號、IV 號戰車對上大部的 T-26,戰局以紅軍摩托化軍遭到擊破告終,一共 107 輛蘇軍戰車遺棄在戰場上,德軍獲得了完全的勝利。

  德軍發現,蘇聯紅軍習於分散使用其戰車部隊,配屬與各步兵單位作戰,但是奇怪的是,步兵與戰車之間卻未進行任何的協同作戰,往往是戰車單獨出擊,於是就常常出現,小群小群的戰車在戰場上到處,但均缺乏步砲支援,是以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Gen.Oberst Halder)就曾說,「紅軍戰車運用就是,到處都是戰車,但到處都不足!」反觀德軍裝甲部隊,將戰車集中組成營錐形戰鬥隊形於戰場上,像是一支堅無不摧的鐵拳,不斷擊碎逐次遭遇到的分散的紅軍戰車,其勝負之分曉當可想而知。


巴巴羅莎作戰初期常見的戰場場景,大量紅軍士官兵向德軍投降。戰場上可以觀察到遠方有兩輛IV號戰車,其短管 7.5cm 戰車砲十分好辨識。中央有一輛 II 號戰車,鏡頭前為一輛 III 號戰車。

  不過,79日發生在中央集團軍方面瑟諾(Senno)的事件,卻預示了未來德軍裝甲部隊所面臨的艱困挑戰所在。裝甲兵第 17 師戰車第 39 團戰車第 連,遭遇了一輛以前未見過型式的紅軍戰車,這輛紅軍戰車裝甲輕易彈開了德軍 III 號戰車的集火射擊,並輾碎過一門 Pak36 3.7cm 戰防砲,直向德軍後方揚長而去,展開大肆破壞,德軍對之束手無策,最後是砲兵一門 10.5cm l.FH18 輕野戰榴彈砲,在近距離以直接射擊,才完結了這輛可怕的戰車。這就是德軍首度遭遇的蘇聯傳奇性的 T-34 中戰車的經過,T-34 無論在火力、防護力、機動力上均有驚人的表現,爾後這款戰車即將成為德國裝甲部隊最可怕的勁敵。

(文、圖:老戰友工作室提供)


延伸閱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