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您正在以舊網站格式來檢視消息項。在一些瀏覽器版本中可能會有顯示上的問題。

關閉

時運不濟:日本怎麼購買了 Tiger I 戰車?

歷史專題
其它語言: en vi th ja

前言

在二次大戰初期,日本的軍事科技發展仍未成熟,由於日本是島國,強化海軍和航空戰力是優先要務;相比之下陸軍也許不弱,但當時使用的武器裝備和精通地面作戰的歐洲國家相比確實差了不少,

只要看看當時日本陸軍使用的裝甲車輛,就可以看出當中的差異,即使是當時日本最先進的量產車種,也就是 Type 97 ShinHoTo Chi-Ha,和蘇聯的 T-34、德國的 Pz.Kpfw IV 或美國的 M4 Sherman 等戰車相比差了一截,日本陸軍甚至根本沒有重型戰車。

岌岌可危的帝國

日本戰車品質不佳,並非其軍事領導階層錯誤行動的結果。對日本來說,太平洋諸島才是主要的戰場,這代表著所有車輛和支援裝備都須透過船隻運輸,因此重量須嚴格限制。在他們作戰的島嶼上,其地形不適合重型車輛佈署使用,而日本唯一一個主要的陸上對手,也就是中國,武器裝備品質更差,這些日本裝甲車輛對付中國的陸軍可說是綽綽有餘。

上圖:Tiger I 重型戰車。日本因為完全沒有重型戰車,因此請求德國協助,德國當時已研發出二次大戰中最佳的戰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美國,日本陸軍也開始踏上征服太平洋諸島之路。日本入侵菲律賓和大洋洲多個群島,也一度入侵新幾內亞,不過在另一方面,盟軍部隊也花了許多時間和人力物力,最後掌握了戰爭的走向。

在稱霸太平洋的期間,日本帝國海軍打造了一個防衛圈,圈內各島嶼都是守備據點,不過不久之後美國就開始全面反擊了。在1942年6月,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四艘航空母艦;瓜島戰役打了六個月,在1943年2月結束,最後由美國獲勝,日本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和大量資源。他們的防禦圈開始在壓力逐漸增強的攻擊下土崩瓦解,直到美國征服一座又一座島嶼,接近日本本土為止。

這個狀況使得日本軍事領導階層開始面對美國入侵的威脅。若要成功擊退盟軍的攻擊,日本需要重型戰車,但這種車輛還只是在概念階段而已,連實車都沒有。不過還是有其它希望。日本的盟友德國才剛成功開發出一款威力強大的新戰車,完美地符合日本的需要: Pz.Kpfw VI Tiger。


失去的行李

在剛開始,德國非常熱心地回應日本的需求,日本大使大島浩甚至前往 Kummersdorf,參觀 Henschel 工廠生產 Tiger 戰車。之後這位大使便相當熟悉生產作業。由於他熱衷於把 Tiger I 戰車佈署在日本本土的想法,因此他隨即和德國軍備部展開談判

1943年,日本收到兩包 Tiger I 的技術文件,之後就開始談到購買戰車的要求。在1943年,一輛 Tiger 戰車價值大約  300,000 萬帝國馬克,但軍備部和 Henschel 公司開價高達 645,000,這個價格可說是貴到極點,但德國人看起來也不是敲盟友竹槓。首先這輛戰車會附有彈藥、無線電和光學瞄準具,再者德國人也願意在把這輛戰車運送到日本前先拆解並包裝;除此之外,這個價格看起來也包括技術文件在內。

 

上圖:可能把 Tiger I 運往日本的潛艇之一。

但把戰車拆解的目的是什麼?這筆交易沒有任何困難,但交貨就很難了。用水面船艦運送的方案馬上就被否決,因為盟軍早已掌控地中海和大西洋,可以輕易地擊沉軸心國的船隻;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由潛艇運輸,但這不是主要方案,因為沒有多少潛艇有能力運送重達 30 噸的車體,唯一可輕鬆執行這個任務的潛水空母也尚未完工。面臨這些問題,把 Tiger 戰車運往日本的每個機會幾乎都碰上阻礙,即使是最樂觀的預測都認為實際交貨日期不會早於1944年12月。

儘管如何安全運送這輛 Tiger 戰車仍大有疑問,但這輛戰車還是先被運往 Bordeaux 港。1944年2月,日本支付款項,正式擁有這輛戰車,但這輛戰車在這裡毫無用武之地。

1944年夏季,盟軍登陸諾曼第。德國陸軍總部在1944年9月21日決定,租借(另有一說徵用)這輛日本的 Tiger 戰車並撥發給野戰部隊使用,最後在西線戰場某處損失。


資料來源

  • “Tiger Heavy Tank. Lethal Weapon of the Reich” by Mikhail Baryatinskiy
  • Germany’s Tiger Tanks. Thomas L. Jentz, Hilary L. Doyle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