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車長們,
好久不見!今天我們即將邁入第 8 部分,要來向大家解說二次大戰後的戰車發展。
二次大戰在1945年結束,但很快在1950年又爆發了韓戰。這場戰爭雖然是北韓與中共對抗美軍等聯軍,但就兵器方面來看,其實是美國與俄國兩大強權的比拼。當時的科技水準大致只比二戰末期要進步一些,雙方主要還是延用二戰後期的戰車。
北韓及中國得到背後蘇聯老大哥的幫助,獲得「T-34-85」及少量「JS-II」。盟軍方面則是使用火力升級版的「M4A3E8」以及「M-26」重戰車,另外二戰末期參戰的「M24」查飛輕型戰車以及「M36」驅逐戰車也用了不少。
'
M24 查飛輕型戰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本「M36」也是採用開放式的砲塔,也就是砲塔頂部沒有加蓋裝甲板而是露天的。但是在冬天的韓國戰場上,因為下大雪的關係會讓雪水堆積在砲塔裡,因此加裝了薄的裝甲頂蓋,國軍接收的也是此型。
韓戰的戰車戰鬥並不多,美軍調報告顯示韓戰期間有 119 場戰車對戰車的戰鬥,在這些戰鬥中美方有 34 輛戰車被擊毀,只有 15 輛是不可修復的損失。而確認被戰車擊毀的「T-34-85」有 97 輛,還有 18 個不確認戰果。一般來說,美軍的素質高於北韓軍及共軍,這項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戰車性能的高下。
英軍曾經運了一批「慧星戰車」參加韓戰,現有一輛保存在「香港海防博物館」(相關報導)。「慧星戰車」的改良型為「百夫長戰車」(Centurion/A41),曾是西方國家戰後 50 年代代表戰車之一。
英國百夫長戰車
韓戰之後開啟了新一代戰車設計概念,車體逐漸走向大型化,不再分中戰車和重戰車,而是以「主力戰車」(MBT,Main Battle Tank)來代替。這時期無線電通訊器材進步許多,不再需要無線電手,乘組員減為四人。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五次「中東戰爭」是韓戰後主要戰車較量的舞台。「中東戰爭」起於1948年以色列宣佈獨立建國,自此與周遭的國家戰爭不斷。以色列想盡辦法從各種管道購買軍備,美國、英國及法國戰車都有。對手的埃及和敘利亞大多使用蘇聯軍備,敘利亞還曾使用過二戰剩下來的「四號戰車」,直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也曾將 M4 加裝一門 105 公釐砲,稱為「超級薛曼」。
以色列的超級薛曼
待續...
(文/圖:貓大爺、于大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