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您正在以舊網站格式來檢視消息項。在一些瀏覽器版本中可能會有顯示上的問題。

關閉

世界戰車發展簡史 #1

歷史專題
其它語言: en vi th ja

戰車是現代陸戰的王者,外觀雄壯、強力的大砲,再加上引擎發出的怒吼聲,無不讓人感到震憾力十足。戰車從發明到現在有將近百年的歷史,設計觀念及科技都有非常大的進步,現在就來看看戰車在這一百年來的發展吧!

 

戰車的出現

戰車是由英國人發明,於19169月首次出現在戰場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陷入了壕溝戰的泥沼,雙方都以壕溝、機關槍加上鐵絲網,構成難以突破的防線,使得戰局僵持不下。

因此英國想要設計一種武器可以壓垮鐵絲網、跨越壕溝又不怕機關槍射擊,所以誕生了戰車。研發當時為了保密,因為外型像是個菱形的盒子,就對外宣稱這是用來運送水的工具,所以稱為「水箱」(Tank),而這個名字也一直被延用到現在。

這史上第一種戰車編號是「第一型」(Mark.I,通常翻譯為馬克 型),車重 28 噸,時速只有大約 公里,裝甲最厚處只有 12 公釐,武裝是 4 挺 7.62 公釐機槍(或是換成 2 門六磅砲)。當時只有 50 輛做小規模參戰。


英國 Mark I 戰車

191711月,英國派出 460 輛左右的「第四型」(Mark.IV、馬克 IV 型)投入「坎布里戰役」(Cambrai),這是第一次大規模運用戰車作戰,把德軍的防線打出一個大洞。


英國 Mark IV 戰車

英國的「馬克」系列戰車只是一個靠履帶移動的裝甲盒子,在側面裝上機槍或是小口徑火砲,並沒有旋轉砲塔,比較像是一個移動的碉堡,車內沒有隔艙,引擎噪音很大而且因為沒有避震系統,行駛時震動得很厲害,整體來說還是非常原始的設計

戰車這種新兵器的出現,大大的震驚了各國,於是各國也開始仿效研發戰車,但很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

 

兩次大戰之間的發展

戰後各國競相推出戰車,如英國法國、義大利、蘇聯、美國都算是比較積極研發的國家。當時的戰車多半體積小,速度慢、裝甲薄。在武裝方面有些戰車甚至只有裝上機槍而已。

第一種具備現代戰車構造的,算是戰後法國的雷諾FT-17戰車,這種輕型戰車首創 360 度旋轉的砲塔,車體也將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艙隔開,降低噪音並增加防護,改善車內的作戰環境。FT-17的武裝只有 1 挺 釐米機槍,或是 1 門 37 公釐砲。我國也曾購買此型戰車,成立早期的裝甲部隊。


德國 A7V 戰車(本照片由于大帥提供)

法國 FT-17 戰車(本照片由于大帥提供)

 

但很重要的一點,當年戰車還是很新的東西,在各國軍隊中普遍被老一輩守舊軍人排斥,尤其騎兵更瞧不起裝甲兵,戰車往往被認為只是輔助步兵的武器,當步兵遇上難以突破的據點才派戰車來支援,並不是用來決定勝負的主力。雖然後來的歷史發展看起來好像順理成章,但許多重大革新其實在剛開始都不被看好。

當時英國設計戰車的概念就是如此,他們設計了一系列的「步兵戰車」(Infantry Tank),裝甲厚但是機動性差、火力也不強,以支援步兵作戰為主。最代表性的是「瑪蒂達 II 戰車」(Matilda IIA12),裝甲最厚處達到 78 公釐,但是主砲僅是兩磅砲(40 公釐砲),即使在路上行駛最快速度只有每小時 26 公里


英國 Matilda II 戰車

英國另外又設計了一系列「巡航戰車」(Cruiser Tank),例如「十字軍」(Crusader)戰車。雖然速度較快,但裝甲和火力都很弱。當時英軍和法軍都是把戰車當成支援步兵之用,戰車多是以小單位分割使用。

 
英國 Crusader 戰車

美國工程師克利斯蒂(Walter Christie)發明了一種創新的全輪獨立懸吊系統,可以讓戰車每個車輪獨立隨地形起伏,產生極佳的越野能力和速度,但是官僚化的美國政府卻因談不攏而未採用,蘇聯知道消息後很快將此技術專利買下,後來運用在經典的T-34戰車上

 
克利斯蒂的實驗型戰車 T3E2

日本也對戰車感到興趣,但是受限於鐵路運輸的窄軌規格,日本戰車的寬度都很窄,同時日本的引擎技術也不成熟,戰車的性能普遍不佳。


 

(文:貓大爺;圖:貓大爺、于大帥)

(待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