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U-152 是蘇聯在 1942 年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發的 SU-152 重型突擊自走炮的拓展。這輛戰車能夠有效克制德國戰車,這也為它贏得了"屠獸者"的稱謂。
在這篇由社群貢獻者 Flying_Elite 和 Ziggy_Bravo_27 共同創作的文章裡,您能夠了解到關於這輛強大的戰車的開發史!
ISU-152 的開發史
1941 年,從巴巴羅薩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對蘇聯的侵略戰爭計劃) 中恢復過來後,蘇聯軍隊意識到,他們需要重型突擊武器,才能摧毀敵軍陣地 —— 尤其是在城市環境中。因此,ISU-152 應運而生。
ISU-152 是 SU-152 的接替者。當時,SU 使用的 KV-1 底盤已處於生產週期的尾聲,因此必須現代化這輛戰車。而 IS 重型戰車的底盤被選為新的 ISU-152 戰車的底盤。1943 年 5 月 25 日,第 100 號工廠的管理部門下令對 SU-152 進行包括多項改進在內的現代化改造。
1943 年 9 月至 11 月期間,它被命名為 IS-152 並對其進行了測試。測試中發現了諸多嚴重錯誤,因此它返場進行進一步優化。同年 11 月 6 日,這輛戰車被正式命名為 ISU-152,並於同年 12 月投入生產線。
ISU-152K 背后的故事
這輛 ISU-152 的變體屬於統一計劃下的現代化版本。這個統一計劃中,蘇聯利用 1950 年代中後期的現代戰車零件製造了該戰車。
使用來自其他車輛的零件如下:
- T-54 的引擎,包括冷卻和加熱系統
- T-10 的驅動裝置
在生產過程中,它起初被命名為 Objekt 241K。它的其中一個內部油箱從乘員艙中移除,因此它能夠攜帶比之前更多的砲彈 (最高可達 30 顆)。同時還為車長配備了新的炮塔和瞄準器。而其他保留的油箱也得到了改進。此外,對其進行的改造還包括在炮盾上已有的 60 毫米裝甲板上焊接了 15 毫米厚的裝甲板。幾輛 K 型戰車的正面炮盾也裝上了額外的裝甲板。
關於 BL-10 炮管
BL-10 炮管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裝備於 ISU-152-2,它是 BL-8 炮管的進階版 —— 1 公里處的穿透力高達 205 毫米。由於在測試期間戰爭就結束了,導致炮管的完整性和水平制導都不佳,再加上沒有哪輛德國車輛需要用到這樣的武器,因此它的開發很快就停止了。
歷史策略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ISU-152 的運用
ISU-152 的主要行動是位於二線支援,通常會位於機動性與它相似的 IS 戰車後面。其炮管的性質讓 ISU 也能夠被當做重型自走炮使用。
在對柏林的突擊行動中,ISU-152 被當做重型突擊炮平台成對使用,並配備了多個步兵小隊,以最大程度地減少 Panzerfaust 襲擊的風險。這些小隊通常配備一名專用的狙擊手、幾名機槍手,有時也配備一名火焰噴射槍手。
由於 ISU-152 的裝甲能夠有效彈開德國的反戰車火力,因此它們的任務是直接突破強化防線。另外,它們的 HE 彈也足以摧毀德軍可能派出的最好的裝甲車或讓它們動彈不得 —— 甚至是 Tiger I 和 Tiger II 以及稀有的 Jagdtiger 和 Ferdinand/Elephant 也不例外。
服役中的 ISU-152
除了幫助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潰德國,ISU-152 直到 1970 年仍在蘇聯軍隊中服役。它們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地多個軍隊和衝突中。
不少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中國、北朝鮮、埃及、伊拉克,甚至是芬蘭 (在連續戰爭中俘虜了一輛) 都利用 ISU-152 強大的力量應對衝突或保護主權。
在 1986 年的車諾比核災事故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中,蘇聯再次在 "特別行動" 中召集了 ISU-152。
在哪里能看到 ISU-152
如果您是戰車迷,並且想親眼見識這輛 "屠獸者",您可以在以下博物館中見到它的身影:
- 位於比利時巴斯托涅的巴斯托涅兵營
- 位於波蘭華沙 Fort IX Czerniakowski 的波蘭軍事博物館
- 位於白俄羅斯明斯克的衛國戰爭博物館
- 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央武裝部隊博物館
- 位於俄羅斯的庫賓卡戰車博物館
- 位於中國北京的戰車博物館
- 位於以色列的 Yad la-Shiryon 博物館
- 還有位於俄羅斯、波蘭和烏克蘭的多家博物館!
同時,您可以觀看下面的視頻了解 ISU-152 復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