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本系列的最後一集,目的在於解讀美軍以 M4 戰車搭配英軍 17 磅砲的諸多嘗試。錯過前面的可以從這裡跟這裡連去。
我會把這篇報告做個了結,然後提出一些我自己的見解。
現在就從上次結束的地方開始:
大家最愛的一項。
以下是報告序言中的官方評比數據(我做了些修圖讓字好讀些)。
目標靶板為 4.5 呎 x 5.5 呎,厚度 6 吋,從 1050 碼外以斜 30 度射入。
90mm 砲的 APC/AP 彈測驗結果讓人失望。砲彈擊中目標就碎裂了,即便是在使用發射過 550 發砲彈的砲管、出速低於 2600fps(比名目的 2800fps 更低)這種條件之下。不過當相同的砲改用 HVAP 彈測試時,砲彈不僅貫穿了靶板,還打穿了靶板後方用來立板子用的 M3 戰車約 1.5" 的裝甲。
76mm 砲的穿透力分析由於報告缺頁而從缺。被 SVDS 砲彈覆蓋的那發 HVAP 彈痕,紀錄中是記載為「部分貫穿」。
測驗中 17 磅砲和 76mm 砲從未退殼失敗過。90mm 砲只要不是 HVAP 彈和砲口退制器搭配使用,也從未出現過問題。
本測驗使用 APCBC 彈,朝 100 碼外共 5 個目標點射擊。每次發砲瞄準一個目標點、射擊兩發、共 10 發,然後比對兩彈間的距離間隔得出結果。最終結果為:偏左 0.79mil、偏下 0.15mil。M4A3(76) 為:偏右 0.4mil、偏下 0.9mil。M26:偏右 0.3mil,偏下 1.3mil。
但是報告中又如此註明:「軍械部和服務委員會的試射註明,安裝了同行砲管的同型號戰車的速射數據在大小甚至方向都會有差異。沒有以 10 台或更多的同型機型進行的速射測驗數據可被判定是無關緊要。」看來測驗 11 到此為止囉。接下來的一些測驗比較無趣,我會跳過些數據快速帶過。
四名經驗豐富的砲手被要求評斷不同口徑間的砲塔配置、控制方法、操作空間以及操作所需的工夫。「17 磅砲的高低機手輪放在砲塔正下方的太過裡面,不好搆到;砲手的姿勢因此既不舒服又不穩,尤其是砲塔在旋轉的時候。砲塔使用動力旋轉時問題就好些,因為電動控制機構的位置和被認定是好操作的 M4 系列雷同。」
操作 17 磅砲砲塔所需要的工夫,被評在 76mm 砲和 90mm 砲之間。操作空間方面,則是三種砲塔之末。
「當砲膛中無砲彈且配重被妥善安置的時候,17 磅砲配重達到平衡。當填裝了一枚 APCBC 彈時,它大約是 350 inch-pounds 不平衡。
76mm 砲只要砲膛中有發砲彈即達到配重平衡。M3 90mm 砲大約是 5000 inch-pounds 不平衡,需要彈簧配重裝置的輔助下才得以用手輪操控。」
報告中提到就算是同型戰車的扭矩數據都有差異,比較測驗並無太大用處。不過,公認要達到轉動 M4 系列砲塔的扭矩值極限是 200 呎/磅。17 磅砲用的砲塔扭矩值從靜止到轉動平均在 400 呎/磅,戰車處在坡度 20 度的話則高達 1000 呎/磅。Firefly 的砲塔也因此被評為超出平衡。
這項測驗不僅測試砲塔的轉動速率,還要測試不同控制閥的位置下,會如何影響砲塔旋轉的加速程度,好判斷砲塔追蹤目標的效能。Firefly 戰車砲塔的傳動反應坐落在 M26 (最佳)和油壓 M4 (最差)的正中間。
還挺主觀的測驗。
「同軸機槍和主砲的腳踏板機的位置讓砲手的腳不能舒服的踩放,不過情況並不嚴重,而且考量到這麼小的砲塔空間,這樣配置方式可能是最讓人滿意的了。」這配置或許比 M4 的還優越些,因為砲手在手動模式下還可以同時操作機槍跟主砲。
電動板機和一般 M4 的無差別。
17 磅砲每次填裝後填彈手須要去操控一個「重置」鈕才得以關閉射擊電路,它運作良好而且操作不費時。另外,還有一個機械式保險、要由填彈手伸手越過砲尾環去操控。76mm 砲和 90mm 砲的機械式保險都是由砲手操控。
17 磅砲的後膛機構相當可靠,可是拆裝就比 76mm 砲和 90mm 砲複雜些。17 磅砲的砲閂(123磅)比起 90mm 砲的(102磅)或是 76mm 砲的(41磅)都來的重且不好控制。此外,要清理 17 磅砲的砲閂前還要先將後座力擋板給拆下。這點被視為設計不良。
三種砲的機構在作戰效率上大同小異。17 磅砲雖然較難維護,不過在大局為重的情況下多出來的工夫被認定是無傷大雅。
「M26 中型戰車和 M4A3 中型戰車上的裝填手艙門比較值得青睞:它擁有製作簡單,有助於開啟的彈簧開啟(相較於彈簧關閉)機構,以及開啟時和砲塔頂端切齊的高度等優點。」
報告書的尾端有一份按照不同項目所做出的總排行表。
報告書的建議如下:
「a. Mk VII 型 17 磅砲和對應的砲塔組與 M26(M3 90mm 砲)中型戰車和 M4A3(M1A2 76mm 砲)中型戰車相對應的組合相比表現較差。
b.英國的 Mk VII 型 17 磅砲以及德國的 KWK-42 75mm 砲應該由合格的槍砲專家持續加以研究、整合兩者的優點做為開發下一代優異中型戰車火砲的參考。」
就軍械部和陸軍地面部隊(裝甲部隊和驅逐戰車委員會都有參與諾克斯堡的測驗)的角度來說,他們選擇 M4(76) 而捨棄購買/建造 Firefly 戰車的決定是師出有名。但是假如戰場才是唯一的試驗所的話,他們的決定依舊站的住腳嗎?
我必須順從的承認說上述的決定就論述上和實際上都站的住腳。追根究柢要問的問題是:「有哪些東西是 17 磅砲 Sherman Firefly 戰車可以和 76mm 砲 M4 Sherman 戰車至少匹敵,甚至超越的?「答案是沒有。兩種戰車都可以在各種角度和合理的射程內有效的對付豹式戰車、德軍突擊砲、以及虎式戰車。兩種戰車對上虎王戰車的正面都毫無希望,兩種戰車打虎王的側邊也都毫無問題。
Isigny 的實驗中證明,兩種戰車除非在近距離,否則都無法有效擊穿豹式戰車的正面裝甲。相較於 76mm 砲,17 磅砲也許有些許的期望可以在某些情況正面擊殺豹式戰車(這期望來自於距離豹式 400~500 公尺內,且 SVDS 彈還真的給你飛往你要打的目標身上,這距離 76mm 砲貫穿力道堪慮),像是在戰車衝出轉角時遇敵,連瞄準敵方砲塔的時間都沒有就開砲這種狀況。
在戰車戰的其他面向,76mm 砲 M4 Sherman 戰車都占上風。它可以更快的捉敵,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把更多的砲彈更加準確的砸在敵人身上,可以較安全的存放彈藥,而且還可以放個第 5 個組員去顧艙頂機槍(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或許不是一個好主意,不過在二戰時看起來是),而且還比較舒適.....
英國人也這麼認為嗎?北美論壇的 Xlucine 做了些文獻調查,其中一份的某個表格是這麼表示:
粗略觀察下,該報告對 17 磅砲似乎讚譽有加。它可以在 2 公里外就貫穿豹式戰車的下盤傾甲,相較於距離只有這一半的 76mm 砲。HVAP 彈以英國的標準來看也打不穿前方的傾斜裝甲,SVDS 但卻可以在 1 公里外做到(這項結果似乎跟 Isigny 的實驗有些出入,Isigny 判定說 HVAP 彈還有些機會)。
知道這些挺好的,雖然實務上這完全無關緊要。我要重新回顧一份在美軍砲、德軍甲專題第一部中出現的參考文料,是一份由英軍提出的精準度報告。當 76mm 砲還處在打不穿豹式戰車下盤傾甲的距離時,SVDS 彈在相同距離條件下擊中一個 5呎x2呎 目標大小的命中率約只有 14%。同份報告顯示,76mm 砲 APV 彈(據說沒有 HVAP 彈來的準)有 96% 的機率在相同距離打中該大小的靶,而這靶的大小剛好就是一個砲塔的大小。假如你無法擊中目標,你可以從更遠貫穿目標的實際優勢在哪裡?當 Firefly 戰車終於拉近距離可以打中目標的時候,76mm 砲早就開扁了。
那為什麼「最佳 Sherman」的榮耀跟優越評價全都黃袍加身在 Firefly 戰車身上呢?我個人認為是因為 Firelfy 戰車有現身在戰場上,而且數量充分。Firelfy 戰車的優勢不是在於它比較厲害,而是英國陸軍決定在諾曼第登陸前就大量佈署它。諾曼地登陸當天,為數不少的 76mm 砲戰車還停在英國。HVAP 彈都躺在倉庫中,而且還不是美國的高產量項目。美軍指揮官根本不認為會需要它們。他們認為:既然用不到,何必要增加營部補給鏈的負擔?一般 AP 彈就堪用了,幹嘛造一堆昂貴的 HVAP 彈?
美國人的這些假設都是錯的。這都不是該戰車的錯,也不是在諾曼第登陸前就研發出這些戰車與彈藥的人員的錯。這並不是說 Firelfy 戰車配不上它的評價,而是要改變 Firelfy 戰車比 76mm 砲M4 Sherman 戰車還厲害這種說詞。美軍除了改裝後的 81 台 76mm 砲 M4 戰車(無疑是迫於政治壓力)之外對該型戰車棄而不用,無疑是自廢武功。
這些都是政策面的決定。諾曼第登陸的 6 個月前就已經決議只造裝備 76mm 砲的戰車了,可是運送上卻不夠迅速。HVAP 彈可以早些量產的,可是由於被視為沒必要,生產該彈種的原物料優先順序就被排在後頭。76mm 砲的戰車的確很棒,可惜它從沒機會去證明這點。
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按鈕前往論壇討論串,或是到我的臉書粉絲團按讚。
延伸閱讀: